高级检索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探究

徐悦

徐悦.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探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5): 94-98. DOI: 10.3969/j.issn.1671-9247.2024.05.025
引用本文: 徐悦.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探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5): 94-98. DOI: 10.3969/j.issn.1671-9247.2024.05.025
XU Yue. Research on the Joint Force Mechanism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J].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24, 41(5): 94-98. DOI: 10.3969/j.issn.1671-9247.2024.05.025
Citation: XU Yue. Research on the Joint Force Mechanism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J].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24, 41(5): 94-98. DOI: 10.3969/j.issn.1671-9247.2024.05.025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探究

基金项目: 

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ztsjh-2022-6-7);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项)(2022szy003);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研究课题(思政教师专项)(23szkjszx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 悦(1988—),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

  • 中图分类号: G641

Research on the Joint Force Mechanism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 摘要:

    “大思政课”是“大课堂”“大平台”以及“大师资”三者力量下的系统工程,“大思政课”本身就是一种合力。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应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形式的内涵,坚持系统观念、以生为本、底线思维等原则,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活动的不同模块进行组合适配、融合促进、合力联动,最终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优解,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和思路。

    Abstrac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under the three forces of “Great Class”, “Great Platform” and “Master Talen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tself is a joint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 joint force mechanism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stablished to clarify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main body, educational content, educational carrier and educational form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bine and adapt different modules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 educational carrier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concept, student-orient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bottom line thinking. The combination of promotion and joint efforts has finally formed a better solution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expanded the pattern and thinking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中明确要求把“大课堂”“大平台”以及“大师资”作为建设“大思政课”的主要抓手,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以“慕课”为主的网络课堂已成为思政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类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也可通过网络的途径扩大其影响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等。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2],迫切需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以形成合力为目标,从全局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发展,缺乏系统内部的分工协作,缺乏网络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缺乏网络课程与全科课程的结合,缺乏网络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

    高校部分教育主体未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的区别和联系,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只是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从而置身事外。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内部也存在着职能分割、资源分散、各司其职、互不通气、重复建设等问题,横向缺乏沟通,纵向难以形成合力。另外,部分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驾驭和统领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薄弱,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陈旧、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应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敏感度、高技术性、高政治性的要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改为网上,而是从思维方式、策划理念、底层逻辑上对思政教育进行全面升级。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缺乏系统的梳理总结,往往只侧重于建设其中某一项或几项,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3],没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群”的优势,没有构建一个有机、系统、开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群,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灌输的多、深入的少,入眼的多、入脑的少,传统的多、创新的少。

    目前高校及社会上的网络平台纷繁复杂,面对日益拓展和扩大的网络空间,还没有实现发展和治理的有机统一。高校在教育载体的使用上,转发的多、原创的少,说教的多、引导的少,通知的多、解读的少,封闭的多、开放的少,教育的多、服务的少,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不足。因为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各高校业务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孤岛现象较为常见,随着不同系统的上线、停用,学校的基础数据面临比较大的数据风险。

    高校网络活动策划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多数高校未完全把握网络实践活动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技巧,缺乏对网络活动的理性选择,对网络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且由于对网络活动的管理监督较为疏松,缺乏成效反馈机制,进一步降低了网络活动的可信度,导致网络活动临时性的多、常态化的少,形式化的多、品质化的少,娱乐性的多、思想性的少,套路性的多、品牌性的少,任务性的多、教育性的少,无法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积极性。

    高校应把“大思政课”中的“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概念放进对网络思政教育合力机制构建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载体、活动的不同模块进行组合适配、融合促进、合力联动,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1.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党委负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校党委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引领,坚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党团建设、教务教学、学生管理、文明校园等育人工作体系。其次,学校党委应切实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加强检查评估工作,各院系、相关管理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结合各自业务分工,商定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整合师资力量,凝聚育人主体各方力量。

    2.加强具体落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主要包含网络教务教学、网络主题宣讲、网络素养培育、网络应用服务、网络舆情处置、智慧思政建设六大方面。

    网络教务教学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起到引领带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教师要参加“大思政课”体系中的教学评价工作,深入推进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务处应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做好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析。

    网络主题宣讲主要由学工部、图书馆、宣传部、校团委和各学院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可积极参加主流媒体的时政讨论栏目建设,宣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成就”和“中国智慧”;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全校对外新闻网络宣传的组织、审核、指导和协调工作;学工部、团委、图书馆和各学院应根据部门工作任务,策划及传播优秀的网络教育作品,推出优秀网络教育实践活动。

    网络素养培育主要由信息化处、学工部、安保部、各学院负责,其中信息化处和安保部主要负责网络法治教育和网络安全技能培养;学工部和各学院主要负责文明用网习惯培养和责任担当意识培育。

    网络应用服务主要由信息化处负责,主要任务有引领新技术、统筹项目规划和支撑项目建设技术等。其他各学院、部门合理规划自身项目的建设需求,配合信息化处做好全媒体网站和应用服务的日常数据资料维护工作。

    网络舆情处置主要由宣传部、党政办、安保部、信息化处和各相关院部负责,宣传部负责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判断,并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及时处理;安保部商请公安部门依法查处网络不法行为;党政办根据职责分工,协调督促相关学院、部门,依法依规对属于询问、质疑、诉求的问题进行答复。

    智慧思政建设主要由信息化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团委等负责,其中信息化处需要承担智慧思政项目统领协调的任务,集成以教务、资助、心理、学生管理、图书借阅、第二课堂为主体的工作处理中心、业务督查中心、数据汇总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多维度刻画学生个人行为画像和综合画像,为学校其他各部门提供精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智能化服务。

    3.加强保障监管。学校人事、教务等部门要担负起教师网络思政教育技能培训的责任;组织部门要承担起网络思政教师干部选拔任用的责任;资产管理部门要承担起网络思政相关虚拟资产采购、处置的责任。

    队伍建设是构建教育主体合力机制的基础保障。要培育三类人才队伍:一是具有技术开发、教育引导、美学修养的网络建设人才;二是具有政治敏锐性、前瞻性和风险识别研判能力的网络管理人才;三是具有灵活的网络思维和优秀表达能力的网络文化人才。既要从校内的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网络意见领袖中选人才,也要从杰出校友、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学生亲友等成员中育菁英,搭建一支专兼职结合,既有理论基础又贴近学生,既有权威引领又有朋辈影响,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安全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分为“爱国、荣校、修德、立身”四大主题。“爱国”主题教育内容主要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荣校”主题教育内容主要有校友、校史、院史宣传教育,精神文明校园、安全文明宿舍宣传教育,优秀学子、优秀班集体宣传教育以及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教育等。“修德”主题教育内容主要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等。其中网络素养教育包括网络法治观念培育、网络安全技能培育、文明用网习惯培育、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立身”主题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勤俭节约精神、劳动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诚信和法治教育等。

    2.合力机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力机制可以从六个角度进行搭建。

    第一,强化统筹。高校党委在谋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平衡各部门的工作,结合四大类教育主题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重点抓好资源分配、分类推进、责任落实,组织召开各部门协调会、会商会、推进会等,统筹安排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各部门领导履职尽责,将四大类教育内容有序贯穿全校十大育人工作系统。

    第二,沟通共享。为避免内容单一、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高校各部门之间要建立相互联系、彼此信任的网络信息互通渠道,打破高校内部资源壁垒,在内容创作时统一策划、汇聚共享、集中采集、多线分流、多网分发、接力互动,营造内容宣传的聚力传播氛围。

    第三,精耕细作。依据不同时间节点如“考研季”“开学季”“毕业季”“期末季”等,对内容供给进行合理规划。在内容策划时,要从小处着眼,加强朋辈互助、师生互助,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难点、热点、痛点中挖掘选题,将不同类别的主题交叉集合,丰富活动的教育属性内涵,避免模式化生产,打造个性化内容板块。在语言表达上,坚持引导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学术性与大众性相结合,构建“精培善供”的原创内容供给模式。

    第四,榜样引领。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典型人物,发挥榜样力量,着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强化使命担当。将挖掘校内资源与运用社会资源相结合[4],邀请校外“英模大师”、杰出校友广泛参与学校学生工作,借助家庭的亲情力量、好友的朋辈力量,引导学生学习榜样模范的工匠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好校内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优秀学子、班级思想政治委员、各科教师、党政干部的作用,以主题教育、文化浸润和社会实践为驱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投身报国之行。

    第五,网罗资源。网罗地方红色文化、校内的故居旧址及历史遗迹等现场教育资源,网罗地方史、学科史、校(系)史、校友史等历史教育资源,网罗以具有科学精神、工业文化、美丽中国、脱贫攻坚等时代精神为主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网罗具有以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为主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专项工作,用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5],将社会、家庭、政府、学校四个维度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中。

    第六,挖掘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挖掘教育内容上与各专业体系互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将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融入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比如针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学生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与“立身”主题中的法制与诚信教育相结合;针对教育学类专业学生可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针对理学类、工学类专业学生可与“立身”主题中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法治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课程”向“全课程”升级。

    1. 思政教育载体。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承接、传播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介,可分为三类:校园网络平台、官方网络平台和社会网络平台。

    校园网络平台目前主要包含七大类:综合性门户网站、互动性学生社区、专业性学术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性“两微一端”以及综合服务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慕课及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其中慕课包含爱课程、人民网公开课、学堂在线、优课联盟、优学院、智慧树网等。综合服务系统是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中心和云应用,将高校的各部门系统和互动社区实现双向对接的网络系统,目前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查询类系统,实现成绩、课表、费用、考勤、图书借阅、校历、通讯录查询等功能;二是生活类系统,实现后勤报修、寻人跑腿、寻人辅导、二手交易、失物招领、校园卡挂失等功能;三是申请类系统,实现学生请假、学生证补办、勤工助学申请、教室预约、活动申请等功能;四是一站式服务系统,实现迎新、毕业、资助、就业招聘、心理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包含心理健康、智慧思政、就业管理、智慧资助、智慧党(团)建系统等。

    官方网络平台包括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平台、教育部门户网站、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学习强国、易班网、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以及其他类型的官方网络平台。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平台是指教育部打造的“微言教育”两微一端,中国大学生在线网是一个主题教育网站,易班网是一个互动网络社区,其他类型的官方网络平台主要有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半月谈》杂志社官微、央视频客户端等。

    社会网络平台是官方和校园网络平台的有力补充,因其具有娱乐性、快捷性、便捷性、多功能性等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目前主要包含综合类、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音频、问答和文库七大类。综合类平台主要有腾讯网、凤凰网、百度网等;短视频类平台主要有小红书、视频号、抖音等;中长类视频平台主要有哔哩哔哩、咪咕视频等;直播类平台主要有虎牙、斗鱼直播等;音频类平台主要有酷狗音乐、喜马拉雅等;问答类平台主要有百度知道、知乎等;文库类平台主要有360doc个人图书馆、百度文库等。

    2.合力机制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力机制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搭建。

    第一,深挖资源。网站具备素材丰富、消息权威、信息量足、涵盖面广等特征;“两微一端”平台具有反应迅速、推送密度高、分享便捷、功能可叠加、用户黏度高等特点;直播视频类平台具有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直观开放、实时推送等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宣传项目实际,灵活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载体,厘清思路,深挖载体潜力,联动全网展示,以内容吸引用户,以品质扩大用户,以服务留住用户,打造差异化资源配置平台。

    第二,拓展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寻找学生使用频率高、喜闻乐见的载体平台,主动占领舆论宣传的新阵地并积极发声,精准研判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网络各业务终端提供标准化及个性化网络产品,建设程序开发、媒体运营、活动策划等生产基地,提升应用研发能力,打造一站式、开放式、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实现载体融合、提升稿件质量、优化部门设置及采编流程等。

    第三,协同联动。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解决高校网络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部门间数据不兼容及碎片化的问题,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进行多部门数据交互及系统对接,开展“教管服”联动的智慧思政育人。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联动支持,将跨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和多功能的数据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积极推动多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建;加强平台中具有价值观导向相似、内容属性同源、与大学生匹配度一致的载体联动,扩展单一载体的效能优势,建立同频共振的网络生态系统。

    第四,加强安全防范。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多创作正能量的网络作品,建立和规范理性表达的平台,完善服务,改变作风,贴近学生、走近学生,及时反馈。管理部门应明确职责,做好平台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创新舆情监测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主动拦截非安全信息,做好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完善各类舆情事件的安全应急预案,强化对网络空间的观测、研判和预警,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类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十种:虚拟体验类、话题互动类、应用服务类、问卷调查类、征集展示类、图文宣传类、知识竞答类、主题征文类、作品评选类、微课展播类。其中虚拟体验类活动主要指一种利用灯光影像等效果,通过触发人体的各种感官,给体验者带来“沉浸式”感受的活动。目前比较大型或常设的虚拟体验类活动有红军长征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红岩精神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6]。应用服务类活动有全国高校易班技术创新大会、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等。征集展示类活动有“悦读青春”全国百场百所百名读书特色推选展示活动、全国易班共建高校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等。主题征文类有易班新时代爱国主义建设和公民道德修养网络宣讲活动等。微课展播类活动有庆祝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展播[7]等。作品评选类活动有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全国公益广告大赛、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8]等。

    2.教育活动合力机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合力机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搭建。

    第一,创新联动机制,提升活动吸引力,让网络思政“香”起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善于将网络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统一,思想领悟与实地感受相统一,课外“第二课堂”与网络“第三课堂”相统一,理论知识滋养与科技文化赋能(如虚拟体验、互动游戏、文创产品等)相统一,实物奖励与虚拟奖励(如易班网薪、二课分数)相统一,打造网络文化品牌。

    第二,创新生产模式,提升活动持续力,让网络思政“活”起来。在活动的策划上要注意将可持续的、标杆性的常设活动与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及事件量身定做的特定活动相结合;将校内确定的自主选题和官方策划的指定命题相结合;将学生“生活世界”与“意识领域”相结合,将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交叉结合,打造多矩阵、多维度的综合性网络思政活动,如构建由“微课展播+知识竞赛+作品评选+主题征文+图文宣传”等组成的一站式主题教育模式,形成一次活动、多种形式、多方扩散、多频共振的创作形式。

    第三,创新架构机理,提升活动影响力,让网络思政“转”起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分阶段、分步骤、分周期、分对象的闭环教育模式,让活动有立意、有新意、有延伸、有衍生、有发散、有回归。可从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问题,以专题文章、微课教育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再辅助以多形式、多维度、全覆盖的交流互动、征集展示、现场体验等活动,最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实际行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的观念,一方面需要发挥党委领导和部门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协调配合,推动形成党政力量、群团力量、社会力量、家庭力量等各方面的合力,构建和谐工作格局。在合力机制构建的源头把控上、过程管理上、全程监督上,要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网络育人实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在教育主体的培育、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载体的搭建、教育活动的策划上都要坚持“滴灌式”“分类化”“定制化”的方法。通过动态调研、数据分析和网络监测,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准研判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架好日常活动和理论学习教育的网络连接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红色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发挥网络优势,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以网聚人、以网育人、以网化人,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在不断进化、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需求猛增,线上流量异常活跃,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加剧动荡,这就要求广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使命,从实际出发,吸取国内外好的做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思政合力机制,既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又要解决现实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全面、更深入、更直接地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构建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守好网络安全底线和防线。在防范化解网络重大风险时,既要保障学生的表达权,营造良好的网络互动氛围,也要坚守原则,主动出击,及时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创新舆情监测手段,提前防范化解矛盾。

    人机交互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社会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随着AI课堂、虚拟仿真、ChatGPT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未来,可以对网络思政合力机制进行数智化改革,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多元技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培训体系、应用平台、内容设置、监察反馈等各环节的整体优化,构建起覆盖智慧教学课堂、智慧应用载体、实践活动内容的全新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营造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智慧化育人空间[9],最大程度地扩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外延和深度。

  • [1]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0-08-18)[2023-10-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 沈炜. 大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与有效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22(5):7-9.
    [3] 金正波. 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N]. 人民日报, 2022-08-26(6).
    [4] 董鲁皖龙. 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N]. 中国教育报, 2020-02-21(1).
    [5] 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EB/OL]. (2019-09-16)[2023-10-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9/t20190916_399352.html.
    [6] 岳修峰.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N]. 人民日报, 2022-07-15(5).
    [7] 焦新. 高校师生同上“七一”专题微党课[N]. 中国教育报, 2021-07-07(3).
    [8] 纪富贵. 高职两线并行、三化同步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21(21):57-61.
    [9] 宫长瑞, 轩宣. 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图景展现及其实践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1-2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29
  • 刊出日期:  2024-10-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