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ath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
摘要: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更复杂的阐释语境。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高校要优化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顶层设计、探索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盘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网络、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universities are an effective field for realizing the loc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With the adv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social informatization, and world multipolarity,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has entered a more complex interpretive context. To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high value of Marxism,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Marxist publicity, explore th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in dissemination content, activate the dissemination network of Marxism, and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
Keywords:
- universities /
- Marxism /
- dissemination /
- ideology
-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具科学性、真理性、前瞻性的理论体系,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筑牢党的意识形态阵地,为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根本任务[2]。然而,新的社会动态场域和媒体蝶变中,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效果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学说、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在剧烈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阐释与意识形态捍卫急需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传播渠道已经无法吸引年轻学生群体,这就要求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念、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
一.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驱动经典思想的价值回归,而且有助于批驳负面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 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和理论内涵,实现价值回归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并指出了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在高校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批驳负面思潮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关乎高校的教育方向与万千学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确保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
在互联网、智能设备、通信技术不断发力下,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涌入高校讨论空间,既表现出信息获取渠道、对话窗口日益开放,也呈现出多价值组成的特殊政治场域。当下的政治场域既包括积极正能量的红色场域,也存在负面言论组成的黑色场域,而夹杂在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有抬头之势。在复杂的思潮激荡面前,少数学生产生信仰困惑,并伴随传播媒介的流变、文化场域的争夺无限放大,导致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接连“失声”[4]。因此,做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工作,可以有效正本清源、批驳负面思潮,澄清错误言论,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牢牢占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制高点,为广大师生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 强调高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身份,凝聚多方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教学与传播,重新强调高校、教师、社会、企业、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功能和主体意义,有助于实现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集体智慧。以马克思主义传播为纽带,高校可以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服务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可以补齐政治理论短板,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急先锋”,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学生则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得到有效的指导,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各方力量得以凝聚,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主体角色当中,从而实现全社会的价值共创。
二.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内容教条古板,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群体,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魅力下降;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阵地的同时,未能积极拓展课程以外的多媒体宣传渠道,造成传播范围窄化;传播反馈机制的缺失,导致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效果难以衡量,甚至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 曲高和寡:高级审美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典型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高级审美活动有别于生活化、通俗化、娱乐化的信息传播。面对广大年轻学生,高校的传播理念相对滞后,在内容选取、表述策略以及接受方式等方面未能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难以让经典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传统介质如图书、期刊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大多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较少涉及大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就造成了高级审美内容很难有效走近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上,受制于教化型的思维习惯,教师往往注重学科安排和课程要求,依据个人经验进行灌输式教育,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没有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转变教学方式。在碎片化、移动化、去中心化的阅读趋势下,学生更愿意接受寓教于乐的传播内容。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精神需求上具有与生俱来的“网络化”“娱乐化”的特征,而理论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所思、所盼、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足。
二 渠道单一: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融合程度不高
新媒体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倒逼传统媒体探索媒体融合建设。随着信息传播效率加快、受众掌握更多主动权,传播主体理应充分开启更多渠道实现信息的充分高效传播。然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图书杂志、校园广播,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媒体渠道利用不多。尤其在备受年轻学生喜爱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有关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内容常常供应缺位。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有别于传统校园报纸和网页新闻,该传播渠道理应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高效率、互动性、社群性等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和学生群体喜好紧密结合,制造出大量生动的、有趣的传播内容。然而,绝大多数高校对微信公众号缺乏专业化管理,发布内容往往停留在文本转述层次,不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浪费了大量媒介资源,不利于高校媒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时代标签,高校必须创新传播方式,打造出传统传播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联动传播”模式。只有加强“联动传播”模式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效果。
三 反馈缺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大力宣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当前,尽管从国家、社会、高校、教师等多层面不遗余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是未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且未能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对于学生的真实传播效果。基于此状况,一些“双一流”高校针对马克思主义推行了二级传播机制:一方面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优质资源建设,如党委书记、校长、院士、理论专家深入一线教学或与学生的面对面畅谈,持续营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发起 “大学生骨干培养项目”“青马工程”等,号召大学生争当青年榜样,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然而,绝大多数高校未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反馈机制,且传播过程本身也存在思政教师任务繁重、教学内容泛泛而谈等系列问题,不能真正做到引领学生思想,导致事倍功半。
三.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对策
一 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顶层设计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只有合理统筹教学资源、技术手段、人力财力、传播模式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为此,高校至少应以四个方面为抓手,完善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的整体设计。一是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由校党委牵头成立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组,协同党建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二是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责任制,通过制订相应制度文件,明确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等各部门的职责,定期开展工作情况汇报,避免推诿扯皮。三是推行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行政部门人员共同参与,集结团体力量营造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的氛围。四是面向全体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定向培训。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强师风师德建设,赋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 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显著特征。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贴近当代社会和生活实际,同时应当根据高校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让经典内容焕发出新的面貌,切实走近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抽象性、宏大性、理论性的哲学内涵与具象性、碎片化、颗粒化的现代传播存在一定冲突,这就要求广大传播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注入时代精神,在尊重理论学说的批判理性基础上,探索多元化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如一些高校在重要时间节点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全国两会”设置了H5互动页面,帮助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理解。还有高校共青团设计二次元形象,以年轻化的虚拟角色讲述深刻的大道理。总之,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内容和呈现方式层面主动调整,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成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传播。因此,从宣传内容的创作上,应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策略的创新,在抓住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结合时下热门话题和社会问题,抓住当代受众群体的阅读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来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 利用新媒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效率,人们日益生活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环境中。随着媒介融合加速,高校师生在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不仅要坚持课程教育,还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的理论框架,通过解决整体性和碎片化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内容向校园网、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辐射。新媒体具有跨平台、交互性与时效性强等特征,马克思主义与新媒体的结合将有效扩展网络传播空间,以“接地气”形态融入高校学生的社交媒体,最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引导校园健康舆论。主流舆论网站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在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6]。
四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硬件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导向、办学实践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影响高校师生行为选择的一种氛围。在当前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态下,高校校园往往受到功利主义、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负面思想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辨能力,影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6]。因此,高校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学校应将特色文化、历史传统、教学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一方面积极举办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学术训练、社会实践等,为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加大对优质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形成以点带面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反哺高校风清气正、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建设。
-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EB/OL]. (2017-09-29)[2022-08-30].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9/29/content_5228629.htm. [2] 姚聪聪, 王金磊. 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思考[J]. 邓小平研究,2019(2):84-92.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5. [4] 马艳红.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发生学及高校传播逻辑[J]. 传媒,2019(5):81-84. doi: 10.3969/j.issn.1009-9263.2019.05.030 [5] 张阿兰.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索[J]. 党史博采,2019(1):63-65. [6] 陈文旭. “时代新人”的培养与使命[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2-3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