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国内外研究述评

李霞

李霞.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国内外研究述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1): 99-103.
引用本文: 李霞.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国内外研究述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1): 99-103.
LI Xi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J].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6, 33(1): 99-103.
Citation: LI Xi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J].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6, 33(1): 99-10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国内外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研究(13CZX06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证研究(AHSKQ2015D12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霞(1978-),女,安徽芜湖人,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 中图分类号: G641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

  • 摘要: 国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经历了起始、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国内学术研究表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和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将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made by the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eriods of beginning,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from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the sustainba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in the academic study in China tha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o citizens is formed and extended on the ba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sustainba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hat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s comparatively a part of the former,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latter is, in width and depth,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approach tends to combine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 [1] [英]J.A.帕尔默.二十一世纪的环境教育[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
    [2] 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3] [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M].贺晓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3.
    [4] 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9.
    [5] [美]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
    [6]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
    [7] 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7.
    [8] 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2003年卷——中国EPD教育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9] 曾红鹰.环境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欧洲"生态学校"(绿色学校)计划的发展概况[J].环境教育,1994(4):12-16.
    [10] 曲格平.中国环境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7.
    [11] 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18.
    [12] 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0.
    [13]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14] 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20-21.
    [1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16] 焦玉海,温雅莉,潘春芳,杨丽婷.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聚焦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的绿色愿景[N].中国绿色时报,2012-11-14(1).
    [17] 唐平秋,梁斐.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0):76-79.
    [18] 邱容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115-117.
    [19] 武艳华,刘计峰.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启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3-77.
    [20] 李文腾,金赞芳.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双因素分析——以中、美、日三国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42-44.
    [21] 史根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3(12):44-50.
    [22] 高华生,杨晓仙.宁波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46-49.
    [23] 马燕,李志萍.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7):82-83.
    [24] 周苏峨.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49-51.
    [25] 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25.
    [26] 蒙秋明,李浩.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4-76.
    [27] 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23-25.
    [28] 谢东娣,岳君.科学构建高校生态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7(2):23-25.
    [29] 陈晖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思考——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8-160.
    [30] 吴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63-65.
    [31] 俞白桦.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6-98.
    [32] 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5-101.
    [33] 朱洪强.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以北京8所行业高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150-15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11-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9-26
  • 发布日期:  2016-02-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