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J.A.帕尔默.二十一世纪的环境教育[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
|
[2] |
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
[3] |
[英]艾沃·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M].贺晓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3.
|
[4] |
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9.
|
[5] |
[美]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
|
[6] |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
|
[7] |
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7.
|
[8] |
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2003年卷——中国EPD教育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
[9] |
曾红鹰.环境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欧洲"生态学校"(绿色学校)计划的发展概况[J].环境教育,1994(4):12-16.
|
[10] |
曲格平.中国环境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7.
|
[11] |
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18.
|
[12] |
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0.
|
[13] |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
[14] |
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20-21.
|
[15]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
[16] |
焦玉海,温雅莉,潘春芳,杨丽婷.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聚焦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的绿色愿景[N].中国绿色时报,2012-11-14(1).
|
[17] |
唐平秋,梁斐.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0):76-79.
|
[18] |
邱容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115-117.
|
[19] |
武艳华,刘计峰.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启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73-77.
|
[20] |
李文腾,金赞芳.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双因素分析——以中、美、日三国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3):42-44.
|
[21] |
史根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3(12):44-50.
|
[22] |
高华生,杨晓仙.宁波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46-49.
|
[23] |
马燕,李志萍.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7):82-83.
|
[24] |
周苏峨.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49-51.
|
[25] |
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25.
|
[26] |
蒙秋明,李浩.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4-76.
|
[27] |
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23-25.
|
[28] |
谢东娣,岳君.科学构建高校生态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7(2):23-25.
|
[29] |
陈晖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思考——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为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58-160.
|
[30] |
吴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63-65.
|
[31] |
俞白桦.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6-98.
|
[32] |
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5-101.
|
[33] |
朱洪强.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以北京8所行业高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150-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