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Tourism in Wanjiang Region
-
摘要:
通过总结皖江区域文化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强顶层规划能力,完善统筹协调;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文旅融合;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特色化文旅品牌等发展路径。
Abstract:By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ultural tourism in Wanjiang region, this paper proposes development paths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talent team and promoting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enhancing top-level planning capabilities and improving overall coordination,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intensifying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to create distinctive cultural tourism brands.
-
皖江区域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旅游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文化旅游产业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皖江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皖江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其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剖析皖江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路径设计,以期为皖江区域文化旅游的持续繁荣提供有益参考。
一. 皖江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 区位优势,推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皖江区域虽地处中部地区,但相较其他中部地区的经济示范区,其最靠近东部沿海,且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具有交通便捷、辐射范围广、人员密集、消费需求潜力大等区位优势,为文化旅游的推广提供了极大便利。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皖江区域拥有大量创新资源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具备融入和服务全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推动皖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大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以共筑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生态圈为基础,皖江区域不断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借助各种一体化合作平台,持续开发各类文化旅游路线,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让长三角地区的居民乃至世界各地游客更便捷地体验皖江区域旅游资源。
二 生态保护,助力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始终坚持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放在首位。处于长江中下游关键江段的八百里皖江,近年来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长江两岸的杂乱区域得到有效整治,非法码头被拆除,部分区域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湿地,部分改造成为景色宜人的人工湖泊,如今的长江沿岸处处尽显好风光。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体现在长江两岸的综合治理方面,还体现在注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长江铜陵段是野生江豚的聚集地,而江豚对水生态环境极为敏感,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对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的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定信心,勇于扛起保护好长江水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讨论部署长江安徽段的保护工作,把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 “一号工程” 予以推进[1]。皖江城市带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战略性意义,皖江生态保护能够推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为皖江区域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三 精品打造,凸显种类丰富的文旅资源
安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坐拥得天独厚的皖江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皖江区域更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铜陵,积极打造定制化文化旅游线路,以铜文化主题为核心,结合周末短途出行趋势,为周边游客提供了众多周末短途旅游项目,如 “铜铸千年梦·阅见不铜”“打 call 文艺圈·乐享不铜” 等主题旅游活动。安庆作为皖江区域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街区中的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安庆沧桑变化的历史故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安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可以看到打响近代化文明第一炮的安庆内军械所,在这里陈独秀曾发表震惊世界的 “藏书楼演讲”、创立《安徽俗话报》。近年来,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的开发,持续努力新建文化场馆、打造安庆品牌、开办文艺演出。2021 年 4 月,在安徽芜湖市举办了 “美好安徽·欢乐皖江游” 的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五市共同签署了共同建设皖江特色文化旅游的战略合作意向书,为皖江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持续提供新动能[2]。
表1列举了皖江区域文化旅游资源部分代表性项目。
表 1 皖江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代表性项目(部分)城市 文化旅游项目 特色 合肥 名人馆 安徽籍历史名人专题纪念馆 三河古镇 水乡古镇,拥有众多历史遗迹 渡江战役
纪念馆水与战舰的主题,让游客体验到最真实的渡江战役全过程 包公园 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蜡像 芜湖 马仁奇峰森
林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地质公园 丫山花海
石林景区长三角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方特旅游区 综合游乐王国 马鞍山 采石矶 长江三矶之一 薛家洼 生态旅游公园 铜陵 大通古镇 水运文化 浮山 两度入选“中华100大人文与生态名山口碑金榜” 凤凰山 国内三大名贵牡丹基地之一 安庆 天柱山 享有“江淮第一山”美誉 大别山彩虹
瀑布集峡谷、瀑布、丽水、文化为一体的山水景区 陈独秀陵园 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长眠之地 太湖五千年
文博园景区古典徽派建筑与园林风格的结合 桐城六尺巷 桐城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活见证 池州 九华山风景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平天湖风景区 被央视评为十大“中国最美赏月地”之一 杏花村 “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滁州琅琊山 皖东第一名胜 小岗村乡村旅游区 中国改革开放村 半塔保卫战
旧址中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宣城敬亭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查济古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徽杭古道 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 二. 皖江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数字文旅人才较为匮乏
人才作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一直是各个经济体竞相争取的对象,因为人才是利用各类技术并有效推进创新的最大变革推动者。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原因,皖江区域的文化旅游行业数字化发展也不例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煜波提出,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和数据是最关键的两大发展要素,数据可从全世界获取,而人才所处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旅游” 的模式越来越普及,已成为文化旅游行业建设的主流趋势,而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维护离不开高端技术人才。皖江区域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文化旅游项目管理水平明显滞后,高端文化创新人才不足,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人才稀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也有待挖掘。皖江区域城市靠近上海、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发达城市,无论是本土居民还是当地培养的大学生,多数选择去这些经济发展靠前的城市工作,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皖江区域各个城市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人才缺乏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 文旅数字化意识有待提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始终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线,为人民群众提供智能化、创新化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现从事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多数不具备数字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方面难以实现突破,容易被传统的旅游管理思维所禁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导致文化旅游行业的数字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方面,部分从业者对文旅数字化的认知局限于简单的线上宣传,未能意识到其在游客体验提升、文化遗产活化等方面的深远价值;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资金和人才门槛较高,使得中小文旅企业望而却步。这种意识的缺失,导致皖江区域文旅产业难以突破地域限制,无法精准触达年轻游客群体,在与长三角其他数字化先行区域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同时,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不足,也让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传播力弱、传承断层的风险。因此,提升皖江区域文旅数字化意识,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当务之急。
三 文化旅游融合程度不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3]。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应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物质形态方面的相互结合,也包括思维方式的深度融合,主题文化应贯穿在旅行全过程中,涵盖饮食、住宿、出行、购物和娱乐等方面。皖江区域现有的文化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多数情况为只提供单一的旅游产品,或者只在旅游场景的建设方面融入了文化元素,旅游形式也局限于观光游和休闲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很难领悟到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更难记住景点背后的文化知识。皖江地区不乏独具文化特色的地方,如铜陵的铜文化,安庆的红色历史文化,还有茶文化等众多标志性文旅资源,但却难以形成规模型文旅项目,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旅品牌。这些项目虽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游客,但很难在游客心目中形成文化沉淀。
四 文化品牌效应有待增强
众所周知,皖江区域在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然而,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品牌效应至关重要。当前,皖江区域各城市尚未制定国际化的文旅形象定位和发展战略,旅游定位仍比较模糊,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旅游 “第一形象” 的识别度较低。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旅游企业进行规划时,往往未能打破行政壁垒,导致为争夺客源市场而过度竞争,缺乏长效的旅游合作机制。这种分散化的竞争状态使得皖江区域难以形成统一、强大的旅游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皖江区域在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方面还存在不足,尽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导致外界对皖江区域的旅游品牌认知度不高。
三. 皖江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 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
根据安徽省 “十四五” 发展规划,我省将持续努力打造各类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坚持以全球化视野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能力,依托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寻找差异化、突出特色化,构建以点铺面、核心区带动周边旅游圈的空间布局。如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未来更将以惊人的速度突破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各行各业都实现了快速发展,正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走数字化发展之路是必然结果,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文化旅游数字化场景布局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给人们的出游带来众多便利,如交通路线的选择和规划、景区网络的 5G 覆盖、人机交互模式的应用、文旅在线直播、VR 技术带来沉浸式云上旅游体验等等。这些热门的旅游模式都与数字化发展密不可分,并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建设指明方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进程,数字化人才建设是重要的支撑要素。当前,数字化文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出高要求和多元化特点,而文旅领域数字化人才多集中于一线发达城市。基于区域人才需求不平衡的问题,皖江区域应重点加强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建立成熟、系统的培训渠道,持续输出专业化数字人才;其次,在师资队伍上,可以和当地高校合作,聘请高校教师担任讲师,组建有理论功底和产业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以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数字化文旅人才为目标。
二 加强顶层规划,完善统筹协调
对内,以公共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探索创新驱动机制为导向,主动承担保护、宣传推广等工作,促进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机构的创新协调发展,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内生动力。为此,相关部门需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激励措施,完善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建设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取得的业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予以相应绩效奖励,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外,充分调动社会层面的参与,尤其是各类经济主体,利用多方渠道时刻掌握市场动态需求,深刻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使文旅融合发展渗透到市场的各个方面。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还涉及历史发展、社会研究、民族研究、自然学科等众多领域。因此,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同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进程。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相关管理部门需加大政策补贴支持力度,适当时候扩大补贴的覆盖范围,在融资和税收方面给予文旅企业一定优惠政策,或者直接向消费者发放文旅消费补贴。
三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文旅融合
为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可以将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开发一系列文旅融合产品。例如,可以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皖江区域的文化魅力。同时,可以开发文化旅游线路,将多个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验。另外,皖江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应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可以积极与周边省份、城市开展合作,拓展旅游市场,提高皖江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皖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着优良的基础,应加以利用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特色项目,将原本特色发扬光大,提高各地各项目的品牌知名度。
四 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皖江区域文旅品牌,是全面提升皖江区域文旅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皖江区域文化和旅游行业深度融合的有力推手。为此,皖江区域的各城市应该通力合作,树立整体营销思维,统一制定品牌推广策划方案,设计以 “八百里皖江” 为核心的精品文旅路线。在文旅项目的开发方面,整合皖江区域各地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凸显每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如以安庆和池州为主的宗教名山旅游,以安庆为主的黄梅戏精品旅游,以马鞍山为主的诗歌主题旅游,以芜湖为主的主题乐园旅游,以铜陵为主的铜文化旅游等。在文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彰显这些特色,积极打造相关特色文旅品牌。另外,皖江区域应主动加强与长江流域其他沿江城市的旅游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发达城市的经济优势,推广皖江区域文旅品牌,建立具有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的数字化文旅平台,打造全面的创新型营销宣传模式。
四. 结语
皖江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既坐拥区位优势、生态基底与资源禀赋,也面临数字化人才短缺、融合深度不足等挑战。面对时代机遇,唯有加快数字化人才梯队建设,以专业培训与校地合作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强化顶层规划,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激发产业内生动力;深化区域合作,串联文旅资源打造融合产品;创新宣传推广,塑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方能突破发展瓶颈。未来,随着各项发展路径的逐步落地,皖江区域有望打破地域限制,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进程中占据重要一席,成为展现安徽魅力、传播长江文化的璀璨名片,书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
表 1 皖江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代表性项目(部分)
城市 文化旅游项目 特色 合肥 名人馆 安徽籍历史名人专题纪念馆 三河古镇 水乡古镇,拥有众多历史遗迹 渡江战役
纪念馆水与战舰的主题,让游客体验到最真实的渡江战役全过程 包公园 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蜡像 芜湖 马仁奇峰森
林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地质公园 丫山花海
石林景区长三角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方特旅游区 综合游乐王国 马鞍山 采石矶 长江三矶之一 薛家洼 生态旅游公园 铜陵 大通古镇 水运文化 浮山 两度入选“中华100大人文与生态名山口碑金榜” 凤凰山 国内三大名贵牡丹基地之一 安庆 天柱山 享有“江淮第一山”美誉 大别山彩虹
瀑布集峡谷、瀑布、丽水、文化为一体的山水景区 陈独秀陵园 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长眠之地 太湖五千年
文博园景区古典徽派建筑与园林风格的结合 桐城六尺巷 桐城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活见证 池州 九华山风景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平天湖风景区 被央视评为十大“中国最美赏月地”之一 杏花村 “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滁州琅琊山 皖东第一名胜 小岗村乡村旅游区 中国改革开放村 半塔保卫战
旧址中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宣城敬亭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查济古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徽杭古道 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 -
[1] 壮美“皖江画卷”!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纪实[EB/OL]. (2020-08-21)[2023-04-07]. http://images1.wenming.cn/web_ah/sytt/202008/t20200821_5759795.shtml. [2] 安徽芜湖市举办“美好安徽·欢乐皖江”成果展系列活动[EB/OL]. (2021-10-13)[2023-04-07]. 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ah/202110/t20211013_928290.htm.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3-05-0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