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肩负着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整体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重要使命。当前,影响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堵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业务素养、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设计等三个方面。提升教师业务素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创新多维教学方式,是破解“堵点”的有效之举。
-
关键词: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
- 业务素养 /
- 教学内容 /
- 教学方式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Party’s innovation theory “three advances” in the new era,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a whole.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of the “blocking points” that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the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 needs to be optimiz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design needs to be innovated.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logically, and innovating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blocking points”.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高校开设的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必修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总体来看,两年多来,该课程在师资培训、教学效果、教材出版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绩值得肯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党中央的期望、社会的期盼和学生的需求相比,该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大力提升的空间,如何破解影响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堵点”是摆在高校和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重要意义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当前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思政课教师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讲好该课程的重要性。
一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
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及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三进”。在“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前提和基础。2023年8月28日,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配套教材出版发行,这本教材首次实现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为授课教师讲好这门课程提供了依据。“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核心和重点,2019年秋季学期,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增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1年秋季学期,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目的和落脚点,即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从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形成理论自觉。提升该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的重要环节。
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实现科技兴国,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依靠教育。高校培养的“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办学目标的所谓‘世界公民’,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强国一代”[1]。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正值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其人生发展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同频共振,这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见证者,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因此,讲好这门课程,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凝聚力量,这是一项彪炳史册的育人工程。
三 整体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
本科阶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由六门课程组成,思政课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提升这门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使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和理论伟力,而且还可以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深刻理解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各门思政课的逻辑关系,进而以强大的思想伟力引领大学生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堵点”分析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前提是要厘清影响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堵点”。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教师业务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
一 教师业务素养亟需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师业务素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科研融合发展能力以及信息化素养。党的创新理论思想的深邃性、逻辑的严密性、视野的宽广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学科研融合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能力。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重塑了思政课教学生态,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多渠道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门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教师业务素养亟需提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功底不扎实、视野不开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做到真信,但是在真懂真用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处于“用文本诠释文本”“用文件解读文件”的状态,缺乏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的透彻学理和直击学生内心深处的逻辑力量。三是不善于使用信息技术,缺乏主动对接前沿教学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和智能教学载体使用不够,由此导致课堂教学“形式老一套”现象时有存在,趣味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 教学内容安排有待优化
教学内容安排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等。一般而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学理阐释、解疑释惑、正本清源等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分清是非界限、增进“四个认同”,并学会运用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自身面对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但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道理讲透、完成教学目标是青年教师面临的共性难题。
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教材体系把握不够透彻,授课内容组织安排逻辑性不强。部分授课教师仅仅停留在简单复述教材中的概念和结论,使教学活动窄化为知识介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教学。二是对学生理论需求和思想困惑把握不够精准,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把学生困惑的理论问题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而只是在每个专题或知识点上平均用力,就会造成“蜻蜓点水式”讲授,那么旨在启迪学生思想、转“识”成“智”的教学目的就很难实现。
三 教学方式设计有待创新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是形式问题,本质上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知识视野的综合呈现。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信息化素养普遍较高,相应地教师教学方式也应该多样化,跟上学生的需求,否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难以调动起来。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一直在向教学改革创新要活力,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素材单一、教学方法传统以及教学话语不鲜活等问题始终不同程度存在。
从教学规律来看,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课件是教材的形象化呈现,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直观手段。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是统编教材和统编课件,但就具体高校而言,全国三千多所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上课都是“整齐划一”地照搬照抄统编教材和统一课件,不考虑授课对象的差异性,不挖掘特色教学资源,不善于使用学生青睐的教学方法和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破解教学质量提升中存在的“堵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找准“堵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一 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1.夯实理论基础,开拓知识视野。首先,教师要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四史”,把教材内容与新时代党的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常讲常新”。其次,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不同,难以做到对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因此,组织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就成为开拓教师视野的重要方式。例如,2023年暑期由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集体备课会,2万多名授课教师线上线下同时参加,18位知名专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工作经历,对教材中的专题进行了理论解读、方法传授和案例共享,极大地拓展了青年教师的视野,增强了讲深讲透讲活课程的底气和自信。最后,组织教师参加实践研修,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也要把实践中的所见所悟回馈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高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首先,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还要研究授课对象的接受心理,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推动“研究”向“育人”转化。其次,要加强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比如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教学专题,既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学热点和学生的困惑点。只有不断地加强对这些专题的学术研究,才能把其中的“道”和“理”弄清楚、研透彻。因此,要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善于把教学问题提炼为科研问题,再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才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
3.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首先,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意识,科学认识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思政课的促进作用,在备课和授课环节积极主动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平台。其次,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信息技术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互联网知识,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最后,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信息化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训教师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可以成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小组、网络学习平台应用小组、虚拟仿真技术操作小组等,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参与一个或多个小组,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学习。
二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吃透教材,优化教学逻辑。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这门课程教材逻辑安排总体上是严谨的,之所以会出现教师授课内容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入领会课程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而教学体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实际效果,虽然二者目标契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本课程教材由导论、17章主体内容和结语构成,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逻辑框架,又要准确理解每章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难点,讲清教学内容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三大逻辑。在此基础上,再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学生打心底发出“是这个理”的认同感,再趁热打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相关寄语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教育教学中明确使命担当。例如,在讲授教材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理论逻辑的呈现;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西方文明发展进程的回溯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的呈现,“两山论”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就是其实践逻辑的呈现。教师要讲清楚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绝不是“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而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进而坚定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行动自觉。
2.做好学情分析,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就业方向等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从受众接受规律来看,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大学生对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准确回应。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敏锐的问题意识,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明晰教材哪些地方要拓展、哪些地方要简述、哪些地方要深讲等。了解学生的真困惑可以有两个来源:一方面,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特征、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问题,这个可以参看教育部定期开展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大数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布置作业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困惑和关心的具体理论问题。问题找到后,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可以把这些真问题当作教学重点难点,结合理论、实践和制度安排加以具体分析。例如,在讲授教材第十一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时,可以重点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进行讲解,让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国家出台的强化就业方面的政策有总体的认识,然后让大学生结合实际畅谈如何去合理用好这些政策,教师据此开展针对性指导,从而让理论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
三 创新教学方式
1.挖掘特色教学资源。特色教学资源是每个地方、区域或每所高校独具特色的教学素材,主要包括区域和校本特色资源。以本课程为例,在教学课件使用过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坚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原则性强调严格按照统一课件授课,不加入教师个人主观色彩和个人学术观点;灵活性是指在讲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各地各校的独特优势和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3]。例如,对教材第九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讲授,上海和浙江高校可以选择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伟大建党精神参观研修,江西、福建和四川的高校可以通过重走长征路等形式感悟长征精神,陕西高校可以重点突出延安精神的学习等。校本资源是指高校独有的校史资源和优秀校友资源。例如,讲授教材第十六章“全面从严治党”中新时代好干部培养时,可以讲述学生熟知的先进典型,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六载离家、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扎根贵州基层、献身脱贫事业的感人事迹。他们都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可见,特色教学资源就是通过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和身边事的可感可及,达到情理交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构建课堂理论教学、线上云端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时空的深度延展。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内容为王”,综合运用理论灌输、价值澄清、情景模拟、影像教学、热点剖析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文本话语与学生流行话语之间寻找平衡点,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在线上云端教学方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课前,教师可以在学习通等平台上布置预习任务、分享学习资源;课中,让学生在平台上抢答、发弹幕;课后,发布在线测验、进行在线答疑。让学生参与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理论的宣传,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高理论素养和实现价值塑造。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注重让学生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感受理论的指导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5]因此,本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小课堂,而是要扎根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大思政课”中亲身感受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这样的思政课才能接地气,才会“活起来”“火起来”。
-
[1] 李冉, 李国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1(4):66.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3] 程丙. 问题导向视域下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省思[J]. 思想理论教育,2023(11):67.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 [5]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 人民日报, 2023-07-02(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10